C4 、C5及重芳烃综合利用技术
C4 、C5及重芳烃综合利用技术
收藏
C4 、C5及重芳烃综合利用技术
收藏
¥0.00
服务好
正品
价格优
  • 产品详情
  • 产品参数
  • 产品评论

碳四碳五(C4,C5)是化工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,已经由最初的混合利用逐渐转向了分离单组分,朝制备精细化、多元化、高端化产品的方向发展。在全球石化原料供应形式不断变化,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之下,C4,C5资源的高价值利用逐渐成为发展重点。


中国炼化一体化和煤(甲醇)制烯烃产能大幅扩张,将提供全球C4,C5主要的增长来源。与美国和中东的乙烷裂解副产品结构完全不同,中国的炼化一体化与煤制烯烃,产生丰富C4,C5资源。如果能实现的高价值利用,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可确保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树立独特的优势。

资源来源广

组成差异大

C4,C5资源主要来源于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,乙烯裂解装置,煤/甲醇制烯烃项目。天然气和油田气回收以及精制液化气亦贡献部分C4,C5。不同来源C4,C5的差异在于产率和组成的不同。亚化咨询根据原油加工量,裂解乙烯产量和CTO/MTO烯烃产量估算,2016年,中国可利用C4,C5总量分别超过2320万吨和1582万吨。

裂解碳四和CTO/MTO碳四资源都具有烷烃含量低,烯烃含量高(占碳四总量的90%以上)等特点。不同的是,裂解碳四中丁二烯占比近半,1-丁烯与2 -丁烯含量相近,而CTO/MTO碳四以单烯烃为主,2-丁烯含量在65-70%,含极少量丁二烯。在催化裂化碳四馏分中,丁烷含量占45%左右,异丁烷含量较正丁烷大,仅含极少量丁二烯。

裂解碳五的组成复杂,不仅包含有烷烃、单烯烃、二烯烃、炔烃和环烃,异构体众多,还包含少量C4及C6组分及双环戊二烯,其中二烯烃含量约占总量的55-67%。CTO/MTO碳五和催化裂化碳五组成相对简单。CTO/MTO碳五几乎不含炔烃,异戊二烯含量低,不含环戊二烯等组分。催化裂化碳五中以异戊烷和异戊烯为主,异戊烯约占45%~65%。

全球烯烃原料轻质化

中国成增长主要来源

放眼全球,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全球乙烯裂解原料轻质化的发展,从而放缓C4,C5供应量的增长。中国烯烃行业正处于原料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,目前有大量CTO/MTO项目处于在建或前期工作阶段。同时,未来几年中国将新建多套千万吨级炼油装置,大多配套百万吨级乙烯裂解装置。亚化咨询预测,2021年底,中国乙烯产能将达3700万吨,较2016年增长65%,从而贡献大量C4,C5增量。


 在炼化一体化和煤(甲醇)制烯烃大发展的背景下,中国将成为近5~10年全球C4,C5主要的增长来源。加之环保要求日益严苛,及政策支持驱动之下,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比将大幅增长,LPG作为燃气的需求将逐渐减少,未来C4烃将呈现大量供应的局面。据预计,2021年,中国可利用C4,C5总量将分别超过2980万吨和1980万吨。

实现C4,C5的高价值利用,将成为中国与美国和中东的石化产业全球化竞争中,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


 综合利用趋于多元化

高值产品技术待开发

C4,C5是化工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,已经由最初的混合利用逐渐转向了分离单组分,朝制备精细化、多元化、高端化产品的方向发展。国内外大型企业亦将发展C4,C5产业链纳入全球战略的一部分。目前,典型的C4,C5分离与利用相关技术开发商有埃克森美孚、利安得巴塞尔、IFP、巴斯夫、UOP、中石化、旭化成、瑞翁、中石油、Lummus等。国内亦有部分高校和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研究,并就某些产品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
总体而言,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。以C5为例,异戊二烯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,产业链较为完整,生产集中度较高、下游市场开拓较好。而环戊二烯和间戊二烯下游主要以民企和外资企业为主,生产集中度低,产品以中低端为主。


 在全球石化原料供应形式不断变化,中国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迫在眉睫的背景之下,C4,C5产品链已逐渐被推向石化产业的重点竞争领域。未来,企业如何设计新增C4,C5资源产品方案,传统石化企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,对于增强企业持久竞争力,提升效益和整个产业的附加值,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。C4,C5产业的发展亦将会给相关工程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带来莫大机遇。

C4 C5及重芳烃综合利用技术

技术转让或授权:六鉴投资网




服务内容
工艺包/技术转让/技术许可/技术授权/工程设计/EPC等
技术进展
工业化
交付时间
1~24个月
技术来源
六鉴投资网
交付方式
线下交易
首页
购物车
加入购物车
立即购买